幼儿园小班教案《小雨点》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小雨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雨点》1一、作品赏析
(一)散文原稿滑吧、滑吧,小雨点小雨点排着队、唱着歌,从天上跳下来。
跳到屋顶上,跳到树叶上,跳到我的雨伞上。
哎呀呀,小雨点把屋顶当成了滑梯,把树叶当成了滑梯,把我的小雨伞也当成了滑梯。
滑吧、滑吧,快乐的小雨点。
(二)修改后的散文小雨点小雨点排着队,唱着歌,从天上跳下来。
跳到屋顶上,哎呀呀!小雨点把屋顶当成了滑梯;跳到树叶上,哎呀呀,小雨点把树叶当成了滑梯;跳到我的雨伞上,哎呀呀!小雨点把我的雨伞也当成了滑梯。
滑吧,滑吧,快乐的小雨点。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只能听懂浅显的语言,喜欢听有重复情节的故事以及排比句,易于接受富有童趣的文学作品,在听懂的基础上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学语言,并逐渐迁移到生活中。
原作《滑吧、滑吧,小雨点》句式简单,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流畅、富有节奏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作品描绘了小朋友十分喜欢的"下雨"事件,其中的"小雨点",形象鲜明,富有童趣,犹如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雨中欢快地嬉戏,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作品内容具有启迪性,适合幼儿仿编。
该作品虽好,但要作为小班教材使用,还需适当修改,原因有二:
1、标题不够精练,改为《小雨点》更直接,便于小班幼儿记忆。
2、散文中心句的句式松散,规律不明显,不便于小班幼儿诵读和记忆,改为排比句后,既易于幼儿理解,又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根据句式仿编散文。
二、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学习散文中的排比句。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欣赏及仿编活动,指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领幼儿观察雨景;散文录音,电脑课件,屋顶、树叶、雨伞图片各两张,幼儿人手一个"小雨点"指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小朋友看过下雨吗?雨是怎样从天上落下来的?小朋友喜欢下雨吗?
(二)欣赏散文
1、看无声课件。
师:今天有个地方正下着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雨点跳到了哪里?小雨点在干什么?
(1)幼儿看课件。
(2)教师提问:小雨点跳到了哪里?好像在干什么?老师随着幼儿发言的内容点击画面,鼓励幼儿充分讲述。
2、老师朗诵散文。
设问:小雨点先跳到了什么地方?它把屋顶当成了什么?小雨点再跳到了什么地方?又跳到了什么地方?(后两句重点引导幼儿学讲完整句。)
3、在场景中感受、理解散文中的排比句。
师:我们和小雨点一起来做个游戏吧,一边玩一边讲。
鼓励幼儿手戴指偶,一边做"跳"和"滑"的动作,一边讲述散文中的排比句。
4、完整欣赏散文。
(三)仿编散文
1、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说说小雨点还跳到了什么地方?
2、鼓励幼儿手戴指偶,根据生活经验想像仿编,相互欣赏。
三、教学建议
(一)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散文语言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引导小班幼儿欣赏散文时,需要借助中介方式,如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帮助幼儿接受、理解散文所表达的信息。结合多媒体课件欣赏散文,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记忆散文内容。
欣赏散文《小雨点》前,教师可以先制作融动画与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用三个画面分别表现散文中的三个排比句。组织活动时,教师只需根据句子的先后顺序点击鼠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就能将幼儿带到雨天富有诗意的情境中。
(二)结合动作、帮助记忆低龄幼儿学习语言是与动作分不开的.,当用语言表达或理解有困难时,动作能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语言。视、听、讲、做结合,感知觉的多通道参与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散文内容。教师可以画三幅大的"屋顶""树叶""雨伞",布置在活动室周围。活动前,教师还可以指导每个幼儿自己制作一个指偶"小雨点",这样,在活动中,幼儿就可以将指偶套在手指上,模仿小雨点跳到屋顶上、树叶上、雨伞上。这种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三)无声动画,利于想像如果在幼儿看第一遍课件时,就将散文呈现给他们,就有可能使幼儿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散文失去令人无限遐想的一面。因此,看第一遍课件时,教师可以把声音关掉,让幼儿看无声动画,边看边想:小雨点落到了哪里?好像在干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像。
(四)仿编中心句、迁移经验在引导幼儿欣赏散文,感受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意境的同时,还应该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品经验联系起来进行仿编活动,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散文的理解,使得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散文的间接经验实现双向的迁移。《小雨点》的中心内容是三个排比句,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引导幼儿回忆自己以前观察到的雨景,改换排比句中的宾语,进行仿编,即"小雨点跳到xx上,哎呀呀!小雨点把XX当成了滑梯"。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雨点》2一、活动目标
1能理解“张”“摇”“向上”动词的含义
2丰富对“小雨点”感性的经验,能发现、感受周围事物的美好
3初步养成对周围事物较为敏锐的观察能力
4在理解“小雨点”以及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儿歌进行创编歌词和相应的动作。
二、活动准备
1“小雨点”的图谱(具体形象)
2小雨点的头套教师、幼儿各一个
3座位围成半圆式
4小雨点PPT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水里看不见)的形式引出小雨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以故事的形式,丰富小雨点的形象,激发幼儿兴趣
(三)根据图谱,朗诵“小雨点儿歌”
教师:现在,老师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有趣的儿歌
1听教师完整朗诵儿歌一遍,并请幼儿回忆、复述儿歌里面都有什么?他们怎么样了?
2幼儿同教师一起根据图谱朗诵儿歌一遍
3幼儿自己根据图谱朗诵儿歌。
(四)在初步理解儿歌的.基础上,根据图谱创编动作,理解动词的含义
1思考几分钟,自主创编动作,并请幼儿到台前示范
2根据幼儿 ……此处隐藏5920个字……的语言美。
2、在看看、讲讲、做做中学习诗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准备:
1、课件,电脑,电视机。
2、三幅场景图(花园中花儿开放了;池塘里鱼儿在摇尾巴;树林中树枝长出了嫩芽)。
三、过程:
1、感知小雨点。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雨声)
师:“小雨点从天上落下来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哗啦啦、滴答滴答)
师:“小雨点从天上落下来时特别高兴,边落边唱:‘沙啦啦,沙啦啦’”。
2、通过师生活动,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1)播放视频,回忆已有感知诗歌内容。
(2)帮助幼儿初步掌握诗歌内容,体验春天给事物带来的快乐情感。
师:“小雨点,沙啦啦,唱着歌儿落在什么地方?(出示场景图)
①小雨点落在花园里。
师:“小雨点,沙啦啦,落在花园里,花儿怎样了?”“花儿会说些什么呢?”
师:“花儿喝到了雨水,一朵一朵都开了,好像张开了嘴巴在说话。
②小雨点落在池塘里。
师:“小雨点,沙啦啦,落在池塘里,池塘里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小鱼游来游去,很开心)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小鱼很开心?”(尾巴在摇来摇去)
(师小结,朗诵:小雨点,沙啦啦,落在池塘里,鱼儿摇摇小尾巴)
③小雨点落在树林里。
师:“小雨点,沙啦啦,落在树林里,树林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树的`叶子慢慢变绿了,变大了。(引导幼儿边做树发芽,边学短句:树枝长出新嫩芽)
(师小结,朗读:小雨点,沙啦啦,落在树林里,树枝长出新嫩芽)
3、学习诗歌。
师:“小雨点,像个顽皮的小娃娃,一会儿落在这儿,一会儿落在那儿,使春天变得非常漂亮,我们把他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就叫《小雨点》。
(1)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朗诵2遍。
(2)幼儿跟老师集体念2遍。
4、结束。
师:“小雨点还可以落在哪里呢?”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雨点》12设计意图:
《小雨点按门铃》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叙事歌曲,它歌词简单、节奏欢快、富有童趣。传统的歌曲活动是以教师示范唱、幼儿重复演唱来学习歌曲,或者以教师出现简单的图标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来演唱歌曲,幼儿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整个过程中教师累、幼儿乏的现象较严重。本次活动针对小班幼儿感知直观、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巧妙地运用简洁的教具(彩色卡纸制作的小雨点若干,背后贴上双面胶),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开展音乐活动。
歌曲中由小雨点、小鱼两个角色组成,巧妙地运用简单的教具,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角色转换(一个一个地变成小雨点的角色),在有惊奇、有期待、有兴奋、有成功的游戏过程学会唱歌曲,体验快乐。
整个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来到鱼池,激发兴趣→小雨点找朋友,逐个变换角色进行游戏→“按门铃”游戏,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能完整演唱歌曲。
2.积极参加音乐活动,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鱼标志一个、“小雨点”小图片若干、门铃声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小鱼游,激发兴趣
师: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玩一玩吧! (跟随“郊游”音乐来到室内。)
师:看,这是什么地方?(幼儿椅子围圆成“鱼池”。)
师:我们跟着小鱼到鱼池里玩一玩吧! (跟着音乐“游一游,跳一跳”。)
【评析:切合主题的情景设置,把孩子很快带入游戏情境中,小鱼儿游一游,跳一跳,音乐声中,他们的快乐开始了。】
2.熟悉并理解歌词
(1)门铃声引出小雨点。
师:小鱼游得好开心啊,我们坐下来歇一歇吧!(“叮咚叮咚”)
师:咦,什么声音?幼:门铃声
师:是谁在按门铃?幼:小鸟、小狗、大狗熊……
师:到底是谁呢?(出示小雨点指偶)跟小雨点打个招呼吧!
【评析:在日常游戏活动中,一般作客的都是小动物,“小雨点”的到来让幼儿有些出乎意料,对小雨点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待。】
(2)小雨点作客,学唱歌曲。
师:你们知道小雨点来干什么了?(老师范唱歌曲)
提醒:小鱼儿到你家来做客了,你们高兴吗?那怎么迎接小客人呢?
幼:跳出水面把客人请。(带领幼儿一边有节奏地说歌词,一边学小鱼跳一跳,做邀请动作。)
【评析:“跳出水面把客人请”是倒装句,幼儿不太容易掌握,此环节让幼儿有节奏地做动作是为了加强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
师:哎呀,小雨点滴到小鱼的哪儿了?(老师将小雨点自然地贴在一幼儿手臂上。)
师:小雨点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它还会去谁家作客呢?哪只小鱼跳得高小雨点就会到你家去。(教师带领幼儿边唱歌曲边表演)哎呀?这次小雨点落到了小鱼的哪儿呀?(额头上、衣服上)
师:咦!又落下来了三滴小雨点,这次小鱼不光要跳得高,还要对小雨点大声地说一句话:来吧,客人请!
(幼儿唱歌两遍,教师分别将小雨点落在小鱼的肩膀上、肚子上、小脚上。)
【评析:传统的歌曲活动是以教师示范唱,幼儿重复演唱来学习歌曲。教师通过小雨点三三两两地分别落在小朋友身上,让他们在期待中学唱歌曲,同时不感到重复唱歌的枯燥。最后在幼儿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渗透“来吧,客人请”的`对白,使整个唱歌过程更流畅、更自然。此环节通过小雨点的到来巧妙地将幼儿分成两个角色,为后面的游戏做好铺垫。】
3.幼儿互换角色进行游戏
师:哪些小鱼身上落到了小雨点的?那你们现在就变成小雨点了,小雨点到小鱼家作客要先干什么?(按门铃)
师:小鱼家的门铃在哪儿?门铃的声音响不响呢?(按按幼儿的鼻子、耳朵、肩膀等,被按的幼儿同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 。
师:每个小雨点去找一条小鱼,看看它们家的门铃在哪儿,轻轻地按一按。
跟着音乐边唱边玩游戏。
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评析:幼儿对“按门铃”和“叮咚叮咚”这个互动环节充满了兴趣,让幼儿自由选择伙伴对唱、游戏,满足了他们自由表现的愿望。】
4.教师扮演小鱼,结束游戏
师:(把另一半的幼儿身上贴上小雨点。)现在你们都是小雨点,老师是小鱼,找找我的门铃在哪里?(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
师:你们看,那儿有许多大鱼呢,我们一起到大鱼家作客,好吗?(跟客人老师做游戏结束活动。)(音乐一遍)
【评析: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游戏达到高潮,幼儿对老师的“门铃在哪里?身上哪部位会发出‘叮咚’的声音?”充满了好奇,每个幼儿都争抢着在老师身上摸一摸、捏一捏、按一按,对老师的回应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使他们的歌唱和游戏更加轻松自如。】
文档为doc格式